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党的纪律建设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启示

    宋帮强;郑镇林;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担任厦门市、宁德地区、福州市、福建省领导干部。在此期间,他对党的纪律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推动党的纪律建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福建省营造了良好的政治风气,也对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全面从严治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探索中形成的经验对新时代持续抓好党的纪律建设仍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

    2025年02期 No.153 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治水的探索及其时代价值

    林晶晶;

    福建是习近平治水理念的重要孕育地与实践地。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思维,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思考并回答了治水“为什么治、怎么治”的重要出发点和具体实践问题,为福建改善洪涝灾害、治理水土流失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治水实践与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治水的重要探索,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一脉相承,为新时期构建人水和谐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提供重要指导价值。

    2025年02期 No.153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邓小平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叶行;林贤明;

    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对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鲜明特质、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等基本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邓小平文化领导权思想,揭示了党的领导和文化建设关系的基本原理,对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具体来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化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文化领导力;要面向新时代文化领域治理挑战,敢于同文化领域的各种错误作斗争,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

    2025年02期 No.153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 变与不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再认识

    刘福强;尤秋丽;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精髓,是党的生命线,是党革命、建设、改革必须坚持的思想指引。一部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史。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无论外部环境和条件如何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始终不变;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不断求变中,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始终不变。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中重新审视历史方位、在新变革中精准聚焦现实需要、在新挑战中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2期 No.153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钟涵冕;郑兴明;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新时代的实践论证而形成的科学方法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逐步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发展,并以其生动的实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何以中国”的重大问题。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承担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蕴意与“两个结合”的耦合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以此逐步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构建和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为实现中国文化自信向文化自强的转变凝聚了磅礴之力,也为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文化发展路径。

    2025年02期 No.153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闽东之光研究

  • “四下基层”的创发背景与基本内涵——基于《摆脱贫困》一书的文本阐释

    黄雄;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根据他的实践探索而创发形成的工作制度。“四下基层”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与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所面临的时代课题与宁德实际、人民期待与组织重托、形势变化与困难挑战这三对关系密切相关。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对“四下基层”的具体内容、实践历程、社会影响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做过详细的实践记录与理论分析。《摆脱贫困》是深入研究“四下基层”的基础文本。解析《摆脱贫困》中的“四下基层”,厘清其创发背景、形成过程、基本内涵及其本质特征,有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党性观念、党性修养,有助于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掌握,也有助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2025年02期 No.153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四下基层”的运行机制及其新时代启示——基于情感传播视角的分析

    林凯;

    “四下基层”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方法和制度,其核心要义在于坚守人民立场,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四下基层”关注人民群众的情感表达和诉求,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情感互动运行机制,包括讲解开导,增进情感认同;纾解民怨,获取情感信任;了解实情,推进情感互嵌以及解决问题,激发情感共鸣。“四下基层”科学地回答了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建立与人民群众情感联系的问题。这种践行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在新时代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也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情感共鸣;也要发挥情感传播的效能,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更要转变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好群众路线。

    2025年02期 No.153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 闽东民族地区创新培育文明乡风与淳朴民风的路径

    周维功;文嫡;

    民族地区文明乡风与淳朴民风建设是民族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对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目前整体上闽东民族地区文明乡风与淳朴民风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然而种种原因造成部分闽东民族地区文明乡风与淳朴民风缺失,民族共同体价值精神式微,阻碍了民族地区道德文明建设步伐。对此,闽东创新实施以文化人工程,激发民族地区文明乡风与淳朴民风振兴内生动力;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完善民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以文兴业工程,推动民族乡村文旅产业大发展;实施以文化惠民工程,更好满足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2025年02期 No.153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闽东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养政策支持探析

    徐贵登;颜怿康;游天嘉;

    闽东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能推动闽东乡村振兴,促进闽东乡村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和就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调研部分闽东农村创业带头人,查阅闽东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相关的资料,发现近些年闽东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来源趋于多元化,创业领域也趋向多元化,少部分带头人对地方产业的带动作用巨大,培养闽东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有利于促进闽东乡村产业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已经有包括培训政策在内的较多的政策支持培养闽东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通过优化政策,提供更高端、精准的培训方式,可增加闽东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的总量,进而提升其专业素养层次。从而增强对农村的带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最终促进闽东乡村振兴。

    2025年02期 No.153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畲族传统纹样在现代女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陈细妹;高晓丽;马宏儒;

    女包作为服装配饰的一种,是女性展示身份价值、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女包中的图案设计,是体现设计观念的直观元素。畲族传统纹样,受其民族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其内容丰富、造型多样、色彩艳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设计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艺术造型为女包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从畲族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造型出发,探索女包设计的发展及特点,结合设计实践,总结其在女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和设计启示,以期完成对畲族传统纹样在女包设计中的应用。

    2025年02期 No.153 6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9K]

社会治理研究

  •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与现实之思

    陈瑶;

    数字技术赋能要素配置精准化、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监管透明化、数字技术赋能信息供给普惠化,这彰显出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有着紧密的理论逻辑。我国农村的基层治理虽已取得不小成就,但仍面临着政策引领基层下沉不足、数字技术研用普适性欠缺、治理主体对数字治理工具的过度依赖等现实隐忧。因此,必须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通过加大政策宣讲、丰富应用场景、强化前瞻性规划等举措强化数字技术在农村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切实推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实现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2025年02期 No.153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 数字化生存视域下青年群体主体性的偏失与匡正

    林文羿;

    数字化生存的场域之变、自我之变、连接之变促使青年群体的主体性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呈现流动空间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热情,具身化延展青年群体虚拟身份再构,弱关系增强青年群体信息交互的主体性特征。与此同时,数字化生存空间的不确定因素也使得部分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建构面临主体认同“误现”、情感表达“误置”、技术理性“误判”的风险。基于此,有必要从意义构建着手,围绕时空意义、情感意义、行为意义构建,强化青年群体数字责任,深化青年群体数字连接,回归数字时空人本属性,从而帮助复归青年群体主体性。

    2025年02期 No.153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和美乡村”建设能否构筑村民幸福生活?——以安徽省全椒县若干乡村为例

    张珂;

    研究基于S-O-R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和美乡村”建设框架下的乡村环境感知、地方依恋和村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村民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时间与其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相关性,而职业与收入却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乡村环境感知分为乡村自然环境感知、乡村人造环境感知、乡村服务环境感知三个维度;乡村环境感知正向影响村民主观幸福感;地方依恋在乡村环境感知和村民主观幸福感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研究证明了“和美乡村”建设对村民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作用,为乡村环境改造及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策略引导。

    2025年02期 No.153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 论标准为著作权法保护对象

    周宇;黄宏轩;

    标准是一种调整科学技术领域的规范性文件,但标准是否为著作权保护对象在当前学界、司法裁判中均有不同意见。标准是标准制定者对技术要求的表达,是标准制定者的智力成果,标准制定过程符合作品的独创性且标准有一定的表达形式,因此,标准符合作品的积极构成要件,且标准是一种科学领域的作品。由于标准的规范性与法律的规范性存在本质不同,且两者属于不同的规范范畴,因此,标准并不是法律,故标准并非著作权法排除的保护对象,即标准不具有作品的消极构成要件。标准受著作权法保护不仅是规范层面的问题,还具有价值层面的正当性,即符合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可以激励著作权人的创作、促进我国标准化战略实现。因此,标准可以和其他类型的作品一样,同等通过著作权制度得到全方位的保护。

    2025年02期 No.153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经济管理论坛

  • 高管团队稳定性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基于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证据

    谢帮生;丁玉婷;汪虹雨;张哲宁;

    选取2016—2022年参与乡村振兴社会责任履行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稳定性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社会责任履行。机制分析表明:高管团队稳定性能够通过降低企业战略差异度和经营风险从而促进企业乡村振兴社会责任履行。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乡村振兴社会责任履行的积极作用在高管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压力和信息强制性披露会强化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乡村振兴社会责任履行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对引导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年02期 No.153 10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基于异质性双边效应的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定价模型分析

    林俊杰;张群;魏远竹;

    双边网络的异质性特征是流转平台实现有效运行的关键考量维度之一。以海域使用权流转定价的制度不完善为出发点,构建一个融入双边效应的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定价模型,探析影响流转平台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理论推导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双边市场环境下,影响海域使用权流转平台定价策略的因素主要包含市场双方的组内网络外部效应、交叉网络外部效应和平台的服务成本等。在现有的政策条件下,建立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流转双边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市场交易主体的效用最大化,从而推动流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No.153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 数字经济与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陈伟雄;余子凤;涂志辉;

    发挥数字经济与生态经济相互促进作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与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修正耦合协调模型和灰度预测GM(1,1)模型,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3—2022年省域生态经济与数字经济耦合度与协调度不断上升,且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对于生态经济与数字经济协调度较高的省份,保持良好外商环境、一定的人口密度与良好的教育资源是提升协调度的有效途径;对于协调度次高的省份,地方富裕程度、外商环境对生态经济与数字经济协调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对于生态经济与数字经济协调度较低的省份,应加快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合理的人口密度并提升人口质量。

    2025年02期 No.153 12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基于31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牛泽林;林昱州;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新驱动、新支撑与新引擎。在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31个省级行政区2012—202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提高农业科创能力、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赋能乡村振兴,且作用大小上呈现出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较差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因此,各地需强化创新驱动引领,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突出数字化赋能,探索走出新路径,打造新样板。

    2025年02期 No.153 13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 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基于福建省宁德市的考察分析

    朱贞静;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浪潮的双重推动下,新质生产力以其独特的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方式,逐步成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力量。宁德市在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具有诸多实效,以宁德市为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宁德市经济体量快速增长,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科技创新驱动强劲,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还面临产业群聚集效应尚未形成、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支撑短缺以及电动化应用全场景布局受限等挑战。宁德市深入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构建全球领先的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拓展多元化新能源应用场景,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宁德篇章。

    2025年02期 No.153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文史哲研究

  • 陈普《周易》复卦思想探究

    林銮生;

    复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重要一卦。南宋理学家陈普在《石堂先生遗集》中专门就“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句作了深入阐发。可将陈普复卦思想归纳为四个层面:第一,生生之道是复卦之主;第二,阴阳二气是复卦之动;第三,恻隐之心是复卦之德;第四,尊道循理是复卦之行。生生之道发而后阴阳二气动,阴阳二气动而后恻隐之心生,恻隐之心生而后尊道循理之行成,尊道循理之行成而后复见天心,返本于生生之道。研究认为,四个层面由内而外,最终又复返于内,表达了事物生成发展的基本逻辑。

    2025年02期 No.153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乡村纪录片《龙脊》的空间叙事研究

    张婷;

    《龙脊》作为乡村题材主旋律纪录片中的代表作品,在主题提炼、人物塑造、风格形成上别具一格,这与其叙事中对空间元素的熟稔使用息息相关。空间转向是一种应对现代小说和图像类创作中出现的新现象时叙事学领域的应对和发展策略。文章从空间意象功能的双重应用、叙事结构的搭建、空间并置和对比、视听元素的经营等角度对《龙脊》文本进行剖析,并认为《龙脊》的空间叙事手法在当今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对纪录片创作中乡村空间的媒介书写仍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025年02期 No.153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教育教学研究

  • 新质生产力下数字法学人才培养的理念革新

    丁凤玲;林冰雁;

    数字法学是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而诞生的新兴法学学科。数字法学的人才培养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面临着定位不清的根本性困境,名称与组织架构不明的组织性困境,以及课程、师资与培养方式滞后的结构性困境。为了应对这三重困境,数字法学教育需要在理念革新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以创新观为基本理念,确立数字法学的独立地位并设立独立学院;以协调观为指导,实现课程融合与师资融合等;以实用观为导向“,用”好教师和学生。

    2025年02期 No.153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人工智能赋能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温映雪;郑传芳;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红色资源作为承载理想信念、历史记忆与精神基因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亟待借助先进技术的力量,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人工智能凭借其独特优势,通过智能适配、情景交融、虚实交互、时势呼应等多维度,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优化方案。然而,当前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红色资源教学面临数据困局、师资困境、技术局限、价值歧途等多重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实现人工智能赋能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需从以下路径优化:构建数据治理合规性、安全性与伦理性的三维体系;推动教师素养提升、能力强化与角色重塑的联动;促进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技术运用与学科融合的协同发展;实现学生情感共鸣、价值引领与教育目标的深度契合,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2025年02期 No.153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人工智能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挑战及路径探索

    李芳;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新质生产力,恰逢发展的关键时期。智能科技的深刻变革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诸多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首先引发红色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转变,继而对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影响,身处其中的思政教育对象的学习范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当思政教育的传播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习范式等因素发生变化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也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此背景下,创新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探究思政教育方法变化的动因,而且能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力以及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发挥应有之义。

    2025年02期 No.153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高校管理研究

  • 本土红色资源促进高校学生党员“双培”的内涵与模式探析——以“林祥谦精神”的传承弘扬为例

    陈妍汐;江小莉;

    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有助于形成学生党员“双培”格局,即构建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双向转化、互动成长的培养机制,让党员成才、骨干入党。同时,学生成长成才又为红色资源的传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实践经验。闽江学院立足于福州籍英烈林祥谦的英勇事迹,传承弘扬“林祥谦精神”和伟大的建党精神,从破除空间局限、突出精神传承等维度,破解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教条化、形式化、单向化等困境,真正实现本土红色资源传承与学生党员“双培”互融互促。

    2025年02期 No.153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中国高校文科学报学术影响力影响因素研究

    王帅林;

    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阵地,在传播学术思想和科学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文章以CSSCI来源期刊中的25种中国高校文科学报为研究对象,选取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发文量、基金资助文献量、人均GDP、普通高等学校数和公共图书馆数7个变量,对其学术影响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被引频次、基金资助文献量、人均GDP、公共图书馆数对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影响因子是正向的影响,发文量和普通高等学校数对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影响因子是负向的影响。中国高校文科学报要提升学术影响力,政府部门可成立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管理机构,并提高文化业方面的投入。中国高校文科学报要提升学术影响力,出版单位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为建设文化强国服务;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扩大自身知名度,提高被引频次。

    2025年02期 No.153 19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投稿须知

    <正>热忱欢迎校内外专家学者惠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如下。1.本刊执行出版物编排的相关国家标准,文献引征采用参考文献,尾注,来稿请按论文规范格式。作者简介内容完整,附上及时方便的联系方式;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来稿请按采编系统的网址http://ndsz.cbpt.cnki.net投稿,请勿投个人信箱,以免延误。参考文献规范如下:必须录CN号期刊及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书籍、报纸等析出的文献,3条以上,按文章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后。著录格式列如下几条供参考(详见GB/T 7713.2—2022)。(1)期刊中析出文献.[序号]作者.析出文献题名[J].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图书).[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项(第1版的可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025年02期 No.153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