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新质生产力赋能闽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探析

    詹有贵;李乾宝;

    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要素,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创新动能。以闽东地区文化产业为实证对象,系统解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着重剖析其在生产要素维度面临的现实挑战:劳动资料数字化基础薄弱、劳动对象转化效能不足、劳动力数字技能结构性缺失等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强化数字技术工具应用体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市场化产品供给适配,构建复合型数字文化人才培育机制等举措,可有效实现新质生产力与地方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区域文化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实践范式。

    2025年03期 No.15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的守正创新

    郑幼维;

    习近平同志重视群众工作,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的优良作风,新时代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是“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的守正与创新。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的最好印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应当开辟新路径,应当继续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发挥网络新动能、健全群众路线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025年03期 No.154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关于“个体—共同体”政治哲学关系的理论争鸣——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视域

    蔡舒涵;

    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辨析是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展开论争的核心。新自由主义主张个体权利实现于共同善的价值优先性,从而导向“强个体—弱共同体”的偏私路径。社群主义则聚焦“自我—原则—人性观”三维架构确证共同善的价值在场性与必要性,突出“强共同体”的偏公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一定的“分工—交往”形式基础上的人的依赖关系为视角,审视个体与共同体“三阶段关系”的动态演变,从而描绘了个体与共同体关系发展的真实历史过程。这表明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个体—共同体”关系的二分理解具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和阶级性的烙印,而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应表现为超越“抽象—虚幻共同体”的自由人联合体历时性合题。

    2025年03期 No.154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构建

    筵佳;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延拓人类历史的空间形态,网络空间成为人类共同活动的开放式场域。与此同时,网络空间成为新一轮大国博弈的新舞台和新场域,现实世界的不安和动荡氛围延宕至网络空间,网络空间环境持续动荡,全球网络空间秩序在构建过程中面临多重困境。究其根源是全球网络空间秩序的构建服从资本逻辑,引致网络空间秩序乱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呼唤全新的网络空间秩序,亟需有效的网络空间治理理念引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新的发展观、新的治理观、新的文明观、新的秩序观、新的安全观荡涤网络空间的污泥浊水,实现了对资本主导的网络空间秩序的重构,成为引领全球网络空间秩序构建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

    2025年03期 No.154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闽东之光研究

  • “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在宁德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与创新实践

    陈书纪;

    “三库+碳库”重要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多年来,宁德市坚持践行“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努力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但是,宁德生态环境相对于经济增长还具有滞后性,生态环境体制机制仍需完善,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巨大,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难度增大,生态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今后,应继续以“三库+碳库”重要理念为指引,健全生态文明体系,为宁德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为宁德高质量发展谱写新篇章;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宁德全民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No.154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摆脱贫困》中蕴含的绿色发展重要论述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王楠;王松;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始终践行“从绿色生态中求生存、谋温饱”的执政理念。特别是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他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战略性的绿色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林业发展与改革、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与方法。这四个层面所包含的内容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十个坚持”相呼应,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源头。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中,系统全面梳理《摆脱贫困》中关于绿色发展重要论述,有益于深入学习与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2025年03期 No.154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 跨界融合视野中的闽东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索

    陈美志;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将闽东之光传播开去”,这一重要理念为闽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闽东非遗音乐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文化瑰宝,地方特色丰富,其有效传承和创新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跨界融合的视角出发,将文化产业、科技、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新传承模式和实践策略,促进闽东非遗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以期为完善文化保护政策和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No.154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社会治理研究

  • 自甘风险规则的理解和司法适用

    王凤民;黄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76条首次确立了自甘风险规则,为文体活动中侵权责任认定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然而从司法实践相关案例来看,该规则在适用时存在诸多困境。法院对“文体活动”“一定风险”“自愿参加”等核心概念的范围界定、量化标准、意思表示认定理解模糊,该规则与公平责任适用边界不清,且行为人主观过错认定尺度不统一,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时有发生。由此,需要结合案例对自甘风险规则适用范围、受害人参与意图及行为人主观过错等进行深入理解与实践认定,明确其与公平责任界限,旨在推动自甘风险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为司法裁判提供清晰指引。

    2025年03期 No.154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权源研究

    刘嘉玲;

    司法实践显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仍存在原告权源不明等现实困境。目前学界提出的自然资源所有权说、公共信托说、私人检察总长说均难以解决原告权源不明这一问题。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审视,发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保护的社会公共利益具体指向生态利益、救济的权利是环境权。然而,在现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下,原告并非环境权主体,且环境权概念本身尚存争议。据此,在构建符合法理且逻辑清晰的环境权理论前提下,从程序法层面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权源进行分析,论证表明原告仅享有诉讼实施权而未享有实体请求权,进而证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权源来自诉讼担当,且原告应属于法定诉讼担当人。

    2025年03期 No.154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论战争叙事中的家国同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以电影《长津湖》的叙事策略为考察中心

    叶蔚春;

    电影《长津湖》从多线叙事中的人物成长图谱、以个体叙事为中心的家国同构、影像认同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想象等三个方面,通过战争记忆的影像转译、文化符号的视觉修辞、战争伦理的影像书写以及记忆载体的互动融合四个维度,揭示其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构建家国同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影片将个体命运与民族集体记忆勾连,运用长城、江南水乡等文化符号强化民族想象,通过“代父”叙事与战争伦理的视觉化呈现,实现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情感认同的三重建构;尤其通过软硬记忆载体的互动,使抗美援朝精神在影像与现实间形成精神对话,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凝聚提供影像化实践范本,彰显战争叙事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2025年03期 No.154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经济管理论坛

  •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进及差异化

    林丽雪;陈杨;王招治;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上升,东部地区优于中、西及东北部,大部分省份达到中度协调,但距高度协调仍有差距。区域间差异显著,整体表现非均衡且差异逐渐缩小,但区域内部两极分化现象明显,西部差异最大。长远来看,四大区域的耦合关系正向高水平发展,区域间差距有所缩小,但东西部、中西部的差异尤为突出。为此,建议加大农村财政投资,推动数字产业与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农民数字技能,并加强区域合作,以促进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实现区域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No.154 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 科技金融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福州实践

    谢琼;兰章铭;翁斯柳;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科技金融与之深度融合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研究聚焦福州,深入剖析科技金融赋能海洋经济的理论逻辑、实践状况、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基于金融发展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从金融系统的驱动优化,到多元主体的嵌入协同,再到生态价值的重塑激发,阐释科技金融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链路。通过综合运用分层与随机抽样收集数据,分析发现不同职业群体在科技金融赋能海洋经济的认知和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前,福州海洋经济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果,但面临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科技金融融合不足等挑战,应强化金融服务供给、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绿色金融生态,以期为福州及其他沿海地区提供借鉴,推动海洋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年03期 No.154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文史哲研究

  • 闽学之形成的思想史考察——从道南学派到朱熹

    姜家君;

    杨时绍承二程洛学南归,自此形成了道南一脉,闽学亦由此开端。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前闽学”人物的为学旨归主要是于“未发”处体道,而朱熹作为闽学的集大成者或正式创立者,则是以心统性情,“敬”贯动静,对道南一脉加以修正补弊,进一步推进和完成了天理与人心、天道与人道、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闽学体系建构。这一闽学建构的思想史进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为上层社会的政治运作提供以“理”为核心的道德形上学基础,力求“治”“道”合一,复归理想的三代之治;其二是将道学的经世理念融入基层社会,并致力于儒学的传播,使之摆脱汉代以来的精英化形态,从而成就闽学在世俗生活中的道德价值、经世意义和重要影响。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奠定了闽学得以成立的合法性基础。

    2025年03期 No.154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居士·隐士·儒士——明遗民林之蕃诗歌的自我书写与身份建构

    潘浩正;

    明遗民林之蕃以“落笔苍润”的山水画闻名于明末清初的福建画坛,然其诗歌作品鲜为学者论及。其诗歌题材与绘画相类,多以描绘其隐居地福州鼓山的山水美景为主。林之蕃作为“逃禅”士人,将参禅论道的宗教体验写入诗中,表现佛门不同于世俗纷扰的清净自适。他咏叹前朝隐士的高风亮节,歌咏赞颂隐逸生活之美妙,坚定自己的归隐志向。但林之蕃始终并未彻底遁入空门,时人以居士论之,称颂其对鼓山佛教事务的贡献。隐逸与佛法的乐趣、对百姓生计的关切同时出现在其诗作中,故而在他的诗作中呈现出居士、隐士、儒士三重身份的交融。他以行动诠释了明遗民“逃禅”之义,即为儒家士人一时逃离政局之举,其内心依然尊崇儒家礼法。

    2025年03期 No.154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传承与创新:从传统调饮茶到新式茶饮的嬗变

    蔡烈伟;蔡峥嵘;

    新式茶饮是在传统调饮茶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嬗变形成的新型茶饮业态,目前已成为中国茶产业经济最突出的增长点。在我国饮茶历史实践中,调饮茶一直存续并不断发展、传播,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的调制特色。从传统调饮茶嬗变为新式茶饮大致经历了以港式奶茶和珍珠奶茶为主要表现的原始阶段、以粉末冲调和小店连锁销售为特点的萌芽阶段、以低档茶末为原料连锁经营的快速成长阶段和以原茶、鲜奶、水果等为原料现制现调的新式茶饮成型阶段等四个阶段。未来新式茶饮会继续向产品呈现时尚化、饮品调制标准化、营养功能健康化、调饮原料专用化、品牌营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伴随中国茶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各地。

    2025年03期 No.154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传承与突破:肖邦第一叙事曲中的体裁融合与创新

    陈伯文;杨淇棋;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Op. 23)作为钢琴叙事曲体裁的开山之作,体现了19世纪古典传统与浪漫主义的碰撞。聚焦该作品的“体裁融合与创新”,旨在追溯其创作手法的演进根源,剖析奏鸣原则与舞曲元素结合等体裁互文策略对传统形式的重塑,阐释此种融合如何服务于叙事逻辑构建并生成独特诗学意境,进而揭示肖邦处理手法的独特性。研究表明,《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体裁创新植根于肖邦前期的创作探索。作品通过将圆舞曲节奏等元素植入奏鸣结构,运用主题变形和非传统调性布局构建“过程性形式”,实现了对多元音乐元素的“艺术升华”。此种升华因其深度内化的个人语汇、被赋予的核心结构功能及其对整体悲剧性叙事逻辑的服务而独具特色。

    2025年03期 No.154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教育教学研究

  • 陈岱孙教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纪念陈岱孙先生诞辰125周年

    林航;王坚;

    陈岱孙是20世纪中国经济学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体系独具特色,涵盖了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从业使命、学科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人才培养的通才与专才相结合、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质量提升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知识讲授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课程思政的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以及治学精神的严谨与创新相统一等八大内容。陈岱孙教育思想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实践理性精神、中和辩证思维、学理研究支撑、包容平等品质及伦理人文关怀等鲜明特征,该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其自幼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中西交融的成长环境、早年求学的刺激熏陶、从教经历的实践反思及国家富强的时代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陈岱孙教育思想对新时期中国高校立德树人、新文科教育体系构建和新商科人才培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弘扬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2025年03期 No.154 120-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探究

    傅亮;游国斌;孙国栋;

    系统探索“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既是深化和推进“四史”教育学理阐释与实践拓展的内在诉求,亦是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与范式创新的重大理论命题。通过多维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发现当前“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过程中呈现碎片化、同质重复以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现实困境,系统阐释“四史”教育的内在理路与辩证逻辑,论证其在整体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通过构建以党史为核心引领的“四史”教育深度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理论框架,并从思想价值、制度机制与组织架构等多维度设计了系统化实施路径,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论指导。

    2025年03期 No.154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探究

    陈建清;俞国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不同学段学生的精神涵养,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在其价值定位与学理指向中,找准传统文化教学的教育向度和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素材与重构课堂形态,打造层次清晰、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设计契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创新路径。

    2025年03期 No.154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内在规律及其实践路径

    林多多;

    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助力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内在规律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德为本,强调彰显教育本质的价值导向;二是文化赋能,重在建构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三是浸润无声,发挥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实践路径方面,可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引领示范,发挥“关键少数”的榜样力量;二是课程融合,挖掘课程思政的多元文化价值;三是多元拓展,着力打造第二课堂的文化空间。

    2025年03期 No.154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高校师范生汉字书写技能培养与提升实践研究——以宁德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陈翀;

    汉字书写能力是教师教学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以宁德师范学院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师范生汉字书写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如:营造校园文化,增加学生汉字书写的机会;强调实践应用融合;完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融入思政爱国主义教育;构建更合理的评价方式等,旨在为当前小学教育乃至各师范类专业学生汉字书写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025年03期 No.154 1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高校管理研究

  • 分类评价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余碧春;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时代要求。基于“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实施背景,从高校分类评价视域,厘清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特征及核心要素,以福建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近五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个性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与对策。

    2025年03期 No.154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路径探究

    温海花;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传统学生评价体系难以满足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反思当前学生评价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提出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多元智能”为理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学生评价体系。具体路径包括:构建“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评价内容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评价;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协同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个性化、过程化的评价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测和精准评价。

    2025年03期 No.154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基于服务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就业育人研究——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

    李卓霖;邓兵;林金森;张鹏;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育人新模式的重要实践载体,在就业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宁德师范学院作为福建省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一站式”学生社区在服务学生成长与促进就业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基于实证调研深度剖析学校“一站式”社区就业功能发挥情况,发现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服务供需错位、育人主体协同不足、资源整合欠佳等问题。基于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提出构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四维协同”就业育人生态模型,通过多元主体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技术赋能与健全机制的发展路径,推动“一站式”社区就业服务向生态化育人模式转型,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精准的就业服务,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025年03期 No.154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纪检监察体制完善研究

    谢翠红;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是确保高校风清气正、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以福州高校为研究对象,阐述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思维逻辑,分析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存在主动监督意识不够强、严管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贯通协同还不够有力、体制改革成效还有不足、监督队伍的专业水平不够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对策,以期为高校进一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2025年03期 No.154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3K]
  • 红色校史赋能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探究

    俞琪琦;

    红色校史是高校特有的红色文化体系,因其产生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演进中的独特发展脉络,在精神传承、价值引导和组织动员层面具有天然的红色党建基因。全球多元文化冲突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全新挑战和难题,红色校史的先进性、传承性和生动性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可行的红色文化治理方案。现实中,红色校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不力主要存在思想认识缺乏、制度保障不力、理论水平不足、跨部门协同缺位等方面深层致因。据此,提出“机制—生态—载体”的协同实践路径,从加强红色校史融入党建工作的统筹规划、营造氛围浓厚的红色校史学习氛围、打造影响广泛的红色校史党建品牌三个方面着手,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供红色校史资源转化运用的创新范式。

    2025年03期 No.154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及经验启示——基于宁德师范学院的个案研究

    韦信铭;杨玉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不同主体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多元路径共同推进。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宁德师范学院是一所地处民族聚居区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宁德少数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主动作为,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系统考察宁德师范学院如何发挥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多维优势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具体实践,探索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效度的参考范式。

    2025年03期 No.154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投稿须知

    <正>热忱欢迎校内外专家学者惠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具体要求如下。1.本刊执行出版物编排的相关国家标准,文献引征采用参考文献,尾注,来稿请按论文规范格式。作者简介内容完整,附上及时方便的联系方式;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来稿请按采编系统的网址http://ndsz.cbpt.cnki.net投稿,请勿投个人信箱,以免延误。参考文献规范如下:必须录CN号期刊及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书籍、报纸等析出的文献,3条以上,按文章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后。著录格式列如下几条供参考(详见GB/T 7713.2—2022)。

    2025年03期 No.154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下载本期数据